<samp id="qcu9h"></samp>

  • <td id="qcu9h"><ruby id="qcu9h"></ruby></td>

      新聞動態

      新聞動態 —

      做教師的意義感和幸福感,只有你投入其中才能夠獲得 |深度好文

      • 分類:教育雜談
      • 作者:郭華
      • 來源:教育思想網
      • 發布時間:2022-03-18
      • 訪問量:467

      【概要描述】

      做教師的意義感和幸福感,只有你投入其中才能夠獲得 |深度好文

      【概要描述】

      • 分類:教育雜談
      • 作者:郭華
      • 來源:教育思想網
      • 發布時間:2022-03-18
      • 訪問量:467
      詳情

      大家好,非常開心能夠參與“教育與人生”的論壇活動。收到邀請時,我毫不猶豫地就答應了,因為我們教師的工作就是和學生交流溝通。在某種意義上,教師只有在和學生交流溝通的過程中才能真正成為教師。因為是和小教專業的同學座談,所以我準備了一些和教師相關的話題,采用漫談的方式,來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些我的感想。

       

      教師常被喻為紅燭、春蠶,意為教師要像春蠶、紅燭那樣,耗盡自己,去成就學生、照亮學生。有人認為:教師也應該有自己的生活,未必要做紅燭、春蠶。這種討論雖然有意義,但在我看來,所謂紅燭、春蠶,是指作為教師的我們,要像紅燭、春蠶那樣全身心為學生。我們從這個意義上來理解,那么紅燭精神、春蠶精神就是對教師使命和價值的最生動的寫照。薪火相傳、生生不息,教師的價值就在這里。

       

      01

      教師的目光

       

       

      我們先來聊一聊教師的目光。這個話題來自于一幅“小林漫畫”的啟發。老師在學生畢業前最后一節課上跟學生說:“你們再看看書,我再看看你們。”這幅畫感人至深,把師生離別的不舍、教師對學生的期待、鼓勵以及種種盡在不言中的情感,通過寥寥幾筆細膩地勾畫了出來。所有的老師都希望學生“青出于藍而勝于藍”,越是成功的老師學生會離他越遠,既會走得遠,也會不斷地超越他。所以,一個好老師是這樣的:在我面對面能看到你的時候,給予你關心、鼓勵的目光;在你離開時,會在背后默默注視和關注著你的成長。所以,我覺得教師的目光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對面的目光,一種是背后的目光。

       

      我給大家推薦的《全世界都想上的課》這本書里面,有一個情節就很好地體現了老師的這種對面的目光所飽含的深情鼓勵。日本有一種很有特色的寶塚歌舞劇。橋本武老師看寶塚劇的時候,他的樂趣不是去看那些在前排舞動的、已經成名的演員,而是把目光投向那些在后面的、還沒有成名的演員。橋本武老師甚至覺得看寶塚劇的樂趣就在于觀察那些雖然沒有受到太多關注,但是依然賣力演出的寶塚劇演員。

       

      文字是這樣寫的:若將目光移往全力舞動于名角兒身后的學徒,觀劇樂趣會隨之倍增。下一個名角兒,必在這群學徒之中,那會是哪一個呢?正是懷著名角兒的夢想登臺,全神貫注、拼命起舞的少女們,把橋本先生的心給打動了。

      這樣的目光是教育者的目光,這樣的目光就是要鼓勵和發現那些正在努力向上的孩子們。

       

      面對面時教師的目光有期待、有鼓勵,也有嚴格要求。而當學生離開時,學生背后的教師目光則更多的是對學生未來的祝福和期冀。這種背后的目光在我個人的成長經歷中是深有體會的。“背后的目光”你能感受到嗎?能的。你能體驗到那道目光一直關注著你,讓你不敢懈怠。

       

      02

      教師的心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聊過教師的目光之后我們來聊聊教師的心。下面這張照片是成都金沙小學的走廊,墻面上寫著“我的心是孩子的”。

       

      這句話有兩層含義:一層是說我的心就像孩子一樣,永葆童心;還有一層是說,我的心是撲在孩子身上的,我的心是屬于孩子的,老師是和孩子們心心相印的。這種心心相印集中表現在老師能夠了解孩子,能夠抓住學生的心。

       

      我國著名的小學數學特級教師俞正強校長就這樣說:“教師的進步離不開領導、離不開同事、離不開家人,但是作為教師,成長過程最離不開的還是小朋友。”所以,俞正強校長特別感恩學生對他成長的幫助。

       

      俞正強校長分享過這樣一個小故事。他剛做教師的時候,對學生特別嚴厲。如果上課期間有一個學生吵鬧,他就會把所有的學生留下來,不讓他們放學。后來,有一位同學在作業本里寫了一句話:“如果你上課能讓我們忘記吵,算你有本事。”這件事對他的觸動很大。學生上課吵鬧是因為你講課沒有吸引力。因此,把課講好,講課能抓住學生的心,能撥動學生思維的弦,是一個老師最重要的功夫。

       

      俞正強校長說:“教育里的幸福,如果要描述一下的話,就是你的小朋友(學生),能夠到你的身邊來,你對你的小朋友(學生)具有吸引力。你能得到小朋友們開心的笑,你能得到小朋友們很多問候,他們滿意,那就是幸福。”怎么才能得到這種幸福呢?

      就是要把握好所教的學科,了解學生,即把課上好。他說:我們對數學把握得不是很好的時候,我們通常會通過一些形式來吸引學生。如果我們能夠對數學把握好,形式就慢慢變得不重要了,就會返璞歸真。那么,現在我們吸引小朋友的是什么呢?就是你在上課的時候,能夠去撥動小朋友的那個思維,然后去牽引小朋友那顆心。把他的思維和心抓牢了,這節課他就一直跟著你、跟著你、跟著你,或者有時候你跟著他、跟著他、跟著他,他也會跟過來、跟過來、跟過來。因為我們已經進入數學的內核部分了,所以形式慢慢地開始淡化。所以,我經常就是一支粉筆就可以把一節課上到底。

      那么,能否達到這種境界呢?我想這是跟教師的修養有關系的。

       

      03

      教師的修養

       

      這幅漫畫講的是我們都熟悉的“庖丁解牛”。庖丁解牛給予我們的啟發是多樣豐富的。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教師不能停留于技術,而是要追求“道”,“庖丁”所說“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或者要由“技”入“道”;

       

      其次,教師也需要成長,初入職的時候看到的是“全牛”。但自覺地加強修養,正確處理教學各要素之間的關系,你就能進入一個高的境界。正如“庖丁”所說,能夠“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到了這種“神遇而不以目視”的境界的時候,就能夠做到“游刃有余”,能夠“游刃有余”,才能“躊躇滿志”。

       

      這也就是第三條啟示,教師的幸福感和成功感來自于教學的成功,來自于對學生的成就。我們教師教學也應該像庖丁解牛那樣,去把握教學的基本規律,跟學生心心相印,這樣你就能把握學生發展的關節點,幫助學生成長。學生成長了,教師的自我價值也就實現了。因此,教師要像庖丁那樣追求“道”,去自覺地提高自己的修養。

       

      正如俞正強校長所說:把數學把握得足夠好,就不需要那些形式化的技巧了,就能夠撥動學生心里的那根弦。

       

      04

      教師的嚴格要求

      我曾經給小教班的畢業生們寫過一句臨別贈言:“如果你要當老師,我希望你:盡可能多地尊重學生,也盡可能嚴格地去要求學生。”這句話受到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的“盡量多地要求一個人,也盡可能地尊重一個人”這句話的啟發。這句話強調的是“嚴格要求”和“尊重學生”的相統一。如果我們不嚴格要求學生,那么尊重就會變成“放縱”或是“放棄”;如果不尊重學生,那么嚴格要求就會變成惡毒的“泄憤”。所以,既要尊重學生,又要嚴格要求學生。

       

      《全世界都想上的課》一書中也在多處描寫了橋本武的嚴厲和嚴格,比如:無論是什么樣的時刻,先生一直是毫不留情地給我們下達作文任務。這一任務是強制的,不完成是絕對混不過去的。……享有大名的魔鬼教師的身影,到我們入讀時也依然濃墨重彩地保留著。我入讀灘中時,橋本先生發已花白,一眼望去,和藹可親,想不到的是,他對紀律的要求非常嚴格。若有禮儀不到位、上課遲到等違紀學生,用出勤簿敲他們頭的情景,對我們來說是家常便飯。

       

      書里還寫到另外一位老師的嚴格:數學老師宮原繁先生嚴謹耿直,做練習題時會讓學生到黑板上寫,然后他再一行一行地仔細增刪,一邊改一邊講解。數學考試很頻繁,卷子批完后,他會逐個交到每一位學生的手里。有低于平均分的,拿學籍簿輕輕敲打其腦袋是例行儀式??偸潜幌壬玫奈抑?,敲腦袋的動作里,飽含著先生父愛的溫情和鼓勵。“啪”地一下敲下來時,心里的那種溫暖和愉悅,直到今天都感覺得到。

      這些細節很好地詮釋了嚴格要求與尊重相統一的教育原則,以及對學生的學習生活和個性成長所具有的重要意義。

       

      我寫過一篇紀念王策三先生的文章:《為學術的一生》。這篇文章里也特別提到了王老師當年是如何嚴格要求我們的。而所有嚴格的要求,現在回想起來都是幸福和溫暖。

       

      當然,出自尊重的嚴格要求,才有教益。也只有嚴格要求的尊重才是教育。能夠將尊重和嚴格統一起來,是老師的修養。

       

      05

      教師的魅力

      有的同學覺得自己已經是研究生了,再去小學當老師覺得很憋屈。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有多少人能像李吉林、吳正憲、竇桂梅、俞正強這些人一樣富有魅力、富有感染力和影響力呢?他們都是小學老師。

       

      教師的魅力尤其體現在他對學生的影響之中。古今中外有無數描寫教師魅力的文章和語句。比如,《論語》記錄了顏淵對孔子的仰慕:“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能夠讓學生“欲罷不能”,這是教師的魅力。

       

      柏拉圖的《會飲篇》描述了蘇格拉底的學生阿爾基比亞德對蘇格拉底的魅力的感嘆。“這個人的言論對我影響很大,而且現在還發生影響。因為我一聽到他的講話就心跳不已,眼淚奪眶而出……我們也看到許多別的人也是這樣。我聽貝里格勒等等大演說家講話時雖然覺得精彩,卻從來沒有聽他講話時的那種經驗,沒有神魂顛倒,不能把握自己,有如處在奴隸狀態之中。”“當他認真地、推心置腹的時候,誰都看見他肚子里的那些神像。這些神像我看到過一次,它們非常神圣地、金光閃閃地、無比美好地、奇妙地向我走來,使我感到必須五體投地去遵照蘇格拉底的愿望做。”如顏淵對孔子的“欲罷不能”一樣,阿爾基比亞德對蘇格拉底的影響力也是沒有“抵抗力”。

       

      學生之所以能夠追隨老師,“欲罷不能”,就是因為老師的肚子里有那些神圣的、金光閃閃的、無比美好的、奇妙的“神像”,這些神像就是老師魅力的來源,也是教師修養的體現。

       

      06

      教師與學生的關系

      西方的師生關系與我們中國的師道還是有些不同。他們講究平等和討論,而我們更強調尊重和效仿。我們有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有“師道尊嚴”,但和諧的師生關系卻是一樣的。正如上面我們所說的孔子、蘇格拉底與他們的學生,都有良好的關系。

       

      對學生的成長有影響的老師,就是學生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他人。在現實的教學實踐中,好的老師一定是非常平等地對待學生的。所以,我們在講教學論的課堂上反復強調,老師和學生的關系是不對稱但平等的關系。雖然在知識、能力層面上不對稱,但在人格、地位上是平等的。教師和學生要以平等的態度相互對待。教學的過程就是從不對稱的平等走向對稱的平等的過程,這也是教育的意義。

       

      之前有學生問我,自己不想當老師,但因為種種原因當了老師,但并不熱愛這個職業該怎么辦。我想把毛阿敏的《投入地愛一次》這首歌送給他。這首歌是《編輯部的故事》的主題曲。歌詞中寫到:

      投入地笑一次/忘了自己

      投入地愛一次/忘了自己

      伸出你的手/別有顧慮

      敞開你的心別再猶豫

      投入藍天/你就是白云

      投入白云/你就是細雨

      在共同的目光里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如果你已經當了教師,那么只有真誠地、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你才能獲得幸福。這樣,你和你的學生就可以“在共同的目光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關懷,充滿溫情、鼓勵和期待。我相信,如果投入其中,你就能感覺到做老師是多么有意義的一件事兒。

       

      最后,我想把魯迅的這句話送給大家:“無窮的遠方,和無數的人們,都與我有關。”教師的境界就是這樣,我們送走一屆屆學生,我們和“無窮的遠方和無數的人們”都有關。而這種意義感和幸福感,只有你投入其中才能夠獲得。

      掃二維碼用手機看

      | 河北肅龍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電話:0311-67669219

      郵箱:lishuheng8@163.com

      地址:河北省滄州市肅寧民營書業園

       

      二維碼

      - 關注 智躍圖書 -

      ?2020  河北肅龍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冀ICP備20008093號-1     網站建設:中企動力 石家莊

      高清国语自产拍免费